
板式家具几乎都是对抗重力的,尽量让受剪力的截面面积大,从材料学上这么分析吧
@楷卓木邑说的很好,从外观要求上详细阐明了“侧包顶”和“顶包侧”两种结构的适用范围及原因,最后的结构原因点到一些。
我这里还要补充一点结构上的原因。
“侧包顶”适合更多样的柜体,不论落地式柜体还是悬空式吊柜,都是这种结构更适用。落地式的因为地面可能有不平,如果是底包侧,则柜子难以装平;侧包顶底的,与地面接触只有两块竖向侧板,底板可以抬高,加上踢脚板即可。而悬空式柜体,因受力点集中在底板,方向朝向地面,如果是底板包侧板,那么三合一中胶塞就要作为这种力量的唯一承受体,相对于侧包顶底结构来说,安全隐患是更大的。
给大家看几个案例:
希望能帮到你!
重要次序依次:
1、外观
2、功能
3、结构
4、成本
其实4者是互相依赖。
但实际制作中,可能更多的考虑的是加工厂的“习惯”。(用料方式,加工方式,工艺等实际操作方面的习惯)
通常是高的柜子侧包顶、侧包底,如书柜、衣柜。矮的柜子顶盖侧+侧包底,如鞋柜、餐边柜。
家具施工里面应该说是没有完全对齐这个概念的,组装家具里任何的对齐都是有1-2mm设计余量。
比如顶板和侧板连接,侧包顶结构,都用18的板子,如果是完全对齐的理想状态,那么在山板上预埋塑料件的孔位应该是距边9mm,但是实际生产中这个孔位边距会是10mm或者11mm,太靠边了预埋的塑料件也容易把模板撑裂。作为高的柜子来说如果顶包侧这个余量就会露在外边,算是算不上瑕疵的瑕疵,而且侧包顶有个好处是可以将顶板上偏心件孔位完全隐藏在看不到的地方,让柜子看起来更干净。原则是能不露五金件就不露。
矮的柜子,一般面板是整板,主视面是在面板上,当然要用面盖侧的形式,要不然会和上面说的似的有个1mm误差,造成面板不平了,这时候那个1mm就是面板比侧板多探出了1mm,这种矮柜子视线都集中在面板上,侧面有点“不平”也就无所谓了。这个多出来的余量在我们这边叫“把台儿” 音同“八台儿”。这是结构设计里的不成文规定,不管板式还是实木。
我个人观点是能用侧包顶的全用侧包顶,这种侧板我们也叫山板,就是起到整个框架支撑作用的,顶天立地才更结实,包括底板,也是一样的意思。
假如您的柜顶上要放东西,那么就选择顶板盖住侧板的那种,因为板式家具中“板”与“板”之间的连接用的是五金件,如果选择顶板嵌入式,那么连接件要承受剪切力,可能强度不够,而如果是顶板盖住侧板的话,承受柜顶物品压力的就是侧板了,这样相对来说更安全一点。
侧夹底,是符合32MM板式家具系统规范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大量的标准件(打好孔的侧板),和功能件(中间的横板 抽屉 门板等等)配合使用。
但国内的现状来说,主推全屋订制,有一部分可以生产为通用件,有很大一部分不行,所以三合一连接件只起到了代替榫卯连接的做用,所以你可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奇葩结构。
还有二个情况,一是,功能要求必须顶压侧,比如鞋柜最上面是抽屉,那必须面大一点,否则抽屉面不被盖住,那个缝里会进脏东西;二是,因板材质量不好或为使用更持久,所以采取底托侧的生产方式,市场上有大量的底托侧厨柜底柜,虽然不符合32标准,但更牢固,也对安装工要求低(柜腿位置可以随意点)。
板式家具主要由面板、侧板、底板和后板等组成,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
1. **面板**:通常是家具的顶部或底部,采用较厚的刨花板或密度板,提供坚固的支撑。
2. **侧板**:用于支撑整体结构,通常是垂直安装,连结面板和底板,确保家具的稳定性。
3. **底板**:在某些家具中,底板用于固定和支撑结构,防止家具变形。
4. **后板**:起到固定家具的作用,增强整体稳固性,并对家具的外观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此外,板式家具常常采用木榫、螺钉和钉子等连接方式,确保结构的牢固。由于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广受消费者欢迎。在选择和购买时,要注意材质和厚度,以保证其耐用性和承重能力。
我们公司要求1.4米以上侧压顶,便于安装。1.4米以下顶压侧为了美观。
看得见顶板的时候顶盖侧
看不见顶板的时候侧包顶